2022年2月20日晚,北京冬奥会在国家体育场“鸟巢”圆满落幕。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“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”时,北京成为了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、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“双奥之城”。

从2008到2022,十四年间,北京用两届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。而这一次,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,更是创造了多项历史。
科技赋能,打造智慧冬奥
北京冬奥会堪称历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冬奥会。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,不仅实现了碳中和,还能将能效提升30%以上。5G信号覆盖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,8K技术转播精彩赛事,智能机器人提供无接触服务……科技让这届冬奥会更加安全、高效、精彩。
人工智能辅助评分系统在跳台滑雪等项目中投入使用,通过捕捉运动员的动作,为裁判提供精确的数据参考。云转播技术让全球转播商能够远程制作精彩内容,大幅减少了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。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于赛事本身,更为未来大型国际赛事树立了新标杆。
绿色低碳,树立奥运新标杆
北京冬奥会是首个真正实现“碳中和”的冬奥会。所有场馆100%使用绿色电力,4个冰上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,大幅减少碳排放。延庆和张家口赛区施工表土单独收集,建设完成后原土覆盖,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。
“水立方”变身“冰立方”,五棵松体育馆6小时内实现冰球、篮球场地转换,国家体育馆、首都体育馆等夏奥场馆经过改造再次投入使用……2008年奥运遗产的充分利用,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奥运理念。
赛事期间,北京冬奥会使用的车辆中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超过八成,为历届冬奥会最高。这些举措不仅兑现了申办时的承诺,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决心和能力。
文化交融,促进文明互鉴
北京冬奥会也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会。从开幕式上独具匠心的“二十四节气”倒计时,到颁奖花束上的海派绒线编结技艺;从融合长城元素的滑雪赛道,到奖牌设计汲取自古代同心圆玉璧……中国文化元素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。
冬奥村中,运动员们体验剪纸、书法、元宵制作等中国传统技艺;品尝饺子、豆包、烤鸭等中华美食。美国运动员特莎·莫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冬奥村的经历,感动于志愿者的热情好客;马耳他运动员珍妮斯·斯皮泰里因对豆包的喜爱而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“豆包小姐姐”。这些温馨时刻成为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。
凝聚力量,共创美好未来
在国际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,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具有特殊意义。中国践行承诺,以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、科学的闭环管理系统,确保了所有参赛人员的健康安全,为疫情下的国际体育赛事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巴赫主席评价说:“奥运会可能是这个分裂世界所能展现出的最好团结。”在北京,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在赛场上相互尊重、彼此激励,共同展现了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”的奥林匹克格言。
北京作为“双奥之城”,不仅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,更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这届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的冬奥盛会,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又一里程碑,激励全世界人民携手共创美好未来。
1.《双奥之城:北京如何再次创造历史》援引自互联网,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,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,侵删请联系站长。
2.《双奥之城:北京如何再次创造历史》仅供读者参考,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,对其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3.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:https://www.sports-idea.com/article/016609029255.html









